Dharma Drum Mountain Melbourne
Search this Site
  • Home
    • Master Sheng Yen 聖嚴師父
    • Committee and Rules
    • Dharma Drum Mountain
    • 法鼓山的共識
  • Chan Practice
    • How to meditate
  • Multi Media Resources 法鼓全集
    • Dharma Audio
    • Dharma Video
    • Publications, Chan Magazine & E-books
    • Dharma Talks
  • Events and Activities
    • Planned Monthly Activities
    • Morning Group Practice
    • Great Compassion Repentance Ceremony
    • 大悲懺法會共修
  • Gallery
    • Gallery 2019
    • Gallery 2016
    • Gallery 2015
    • Gallery 2014
    • Gallery 2013 >
      • End of Year Gathering (2013)
  • Contact Us
    • Get Involve
  • AFFILIATES全球事業體

法鼓山的共識

  • 我們的理念 ​~ 提升人的品質,建設人間净土。
  • 我們的精神 ~ 奉獻我們自己,成就社會大衆。
  • 我們的方針 ~ 回歸佛陀本懷,推動世界净化。
  • 我們的方法 ~ 提倡全面教育,落實整體關懷。
  • 我們的使命 ~ 以心靈環保為核心,弘揚漢傳禪佛教;透過三大教育,達到世界净化。

三大教育
法鼓山以具體實踐大學院、大普化、大關懷三大教育,完成「推動全面教育」的使命,透過三大教育,從學術研究、海內外禪修、弘法,到針對安頓人心所設計的各項教育、文化與關懷工作,以積極入世的態度,指導啟蒙心靈的方法,接引大眾在學佛路上歡喜同行。
  1. 大學院教育 ~ 培養建設人間淨土的高級專業人才。以務實、奉獻為本懷,透過正規教育的養成,培養在研究、教學、弘法、服務領域裡,引導大眾、啟迪觀念的各種專門人才。
  2. 大普化教育 ~ 推廣各項提昇人類品德的活動。以法鼓山僧團為核心,引領大眾從自心清淨做起,傳播淨化人心的理念,提供現代人實用可行的安心之道。
  3. 大關懷教育 ~ 普及各項溫暖人間環境的服務。圓滿每個人生命各個階段的需求,可說是法鼓山入世化世、菩薩願行的具體實踐。

四種環保
四種環保,是以心靈環保為核心,全面推廣禮儀環保、生活環保、自然環保,成為四環運動,從心出發,由內而外,推己及人擴大到對社會、人類、環境、自然、生態的整體關懷,以促進人間社會的平安快樂。
  1. 心靈環保 ~ 保持我們心靈的平靜與明淨, 法鼓山行動總綱,主要在於保持心靈純淨與安定。
  2. 禮儀環保 ~ 保護人類社會的尊嚴與謙和,以心儀、口儀、身儀的淨化,促進人我和諧。
  3. 生活環保 ~ 保障我們生活的整潔與儉樸,少欲知足、簡樸自然,落實禪宗「修行在行住坐臥間」的觀念。
  4. 自然環保 ~ 保全地球生態的共存與共榮,知福惜福、感恩大地,保護自然環境免受污染、破壞。

心五四
心五四運動,是為實踐四種環保而陸續提倡推動的心法,基本精神是把佛法普遍地運用在生活中,以實用為先,是人間化、人性化、生活化的佛法,不只是法鼓山的行動方針,更是二十一世紀的生活主張。總計五大項,每一大項有四種「心」的觀念和方法,因此稱為「心」五四。
四安(提昇人品的主張)
安心:在心靈中少欲知足。
安身:在生活上勤勞簡樸。
安家:在家庭中相愛相助。
安業:在身、口、意上清淨精進。
四要(自在人生的主張)
需要的不多,想要的太多;
能要、該要的才要,不能要、不該要的絕對不要。
四它(解決困境的主張)
面對它:正視困難存在,不自欺欺人。
接受它:接受困難事實,不怨天尤人。
處理它:用智慧處理事情,用慈悲對待他人。
放下它:盡心盡力就好,不計成敗得失。
四感(與人相處的主張)
感恩:使我們成長的一切順逆因緣。
感謝:給我們奉獻、服務的機會。
感化:用佛法感化自己,知慚愧、常懺悔,以佛法的悲智感化自己。
感動:用行為感動他人,從自己做起,以學佛的悲智行願感動他人。
四福(增進福址的主張)
知福;知福才能知足、知足才能常樂。
惜福:珍惜擁有、感恩圖報。
培福:享福非福、培福有福。
種福:成長自己、廣種福田、人人有福。

心六倫
心六倫,就是誠心誠意地用心實踐倫理的觀念和道德,於2007年由聖嚴法師所發起,將傳統的五倫觀念,延伸為家庭、生活、校園、自然、職場和族群等「心六倫」,可說是對當前臺灣社會及國際情勢的回應與契應。透過這項新倫理運動,期許幫助社會與人心能夠淨化,學習以服務奉獻的精神,以利益他人來成長自己,從貫徹倫理價值之中,找到人生的真義。
家庭倫理
家庭是社會的基石,家庭中的每一成員,不論輩分,都應該思考如何為家人奉獻,扮演好自己的角色,對長輩感恩孝敬,對平輩及晚輩關心照顧。
​生活倫理
生活倫理的落實,除了人人從自己開始,珍惜善用生活中各種資源,對環境也要給予愛護與尊重,除了自己方便,同時也能尊重其他使用者的權益。
校園倫理
學生、老師與家長是校園倫理的三大主體,學生與家長要能尊敬、感恩老師,老師要能尊重家長、關愛學生,彼此能夠互敬、支持與和諧互動,就是健康溫馨的校園倫理。
自然倫理
關懷自然生態,包括生物與非生物的資源與環境,就是自然倫理,對於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塊石頭,都跟人類的生存有關,除了直接保護,也包括間接保持各資源之間的永續平衡。
職場倫理
凡是有人際互動的工作環境,就存在著職場倫理,在職場上應守分盡責,熱心為工作、同事、上級、下屬,以及工作單位奉獻,不論職位高低,都應以平等心態視彼此為生命共同體,互相成就。
族群倫理
面對多元各種的族群現況,應能敞開胸懷去接觸、認識,相互尊重與包容,相互學習與奉獻,才能展現多元社會的豐富與可貴的價值。

四眾弟子共勉語
聖嚴法師於1990年提出「四眾佛子共勉語」,不僅是法鼓山信眾學佛與修行的指南,更被譽為普世和平共修的方法,如能熟讀共二十句的共勉語,並了解其中涵義,不但可自勉自勵,也可勉勵他人,就是自利利他的菩薩行。
​
信佛學法敬僧,三寶萬世明燈。
提昇人的品質,建設人間淨土。
知恩報恩為先,利人便是利己。
盡心盡力第一,不爭你我多少。
慈悲沒有敵人,智慧不起煩惱。
忙人時間最多,勤勞健康最好。
為了廣種福田,那怕任怨任勞。
布施的人有福,行善的人快樂。
時時心有法喜,念念不離禪悅。
處處觀音菩薩,聲聲阿彌陀佛。

Visit DDM Taiwan 

Picture
Find out more about DDM, its founder, and initiatives. Visits http://www.dharmadrum.org





Connect


Mobile: +61 470 690 911 

Email: contact@ddmmelbourne.org.au
Opening hours: From 15 January 2023. 
​
​For the time being t
he centre will be opened every Sunday between 10am - 1:00pm.
​

開放時間: 逢星期日 上午十點 至 下午一點 
​
Please contact us beforehand if you intend to come to any activity. 
如有興趣參與活動,可先與我們聯絡。
Connect with us on Facebook

Subscribe to our mailing list

* indicates required
Email Format

 Our  Archived Newsletters

Our location

Unit 1 / 38 McDowall Street
Mitcham 
Victoria 3132